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活动 >> 正文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情况自诊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9-10 来源: 浏览次数:

 

 

 

思政部概论教研室

 

20198

 

 

 

目录


一、课建设本情况............................................... 4

 (一)程基情况................................................. 4

1. 课程位与标............................................ 4

2. 课程设情况.............................................. 4

3. 课程学团队.............................................. 4

4. 课程学条件.............................................. 4

5. 信息学手与资源........................................ 4

(二)改基础..................................................... 5

1. 课程设成果.............................................. 5

2. 诊改础.................................................. 5

二、总设计......................................................... 6

(一)标链...................................................... 6

(二)程建标准................................................ 7

三、建立“8字质量旋.............................................. 8

四、课自我改..................................................... 9

(一)课程诊改的目标.............................................. 9

(二)课程诊改的标准 ............................................. 9

 (三)设计......................................................... 9

(四)组织........................................................ 10

(五)实施 ....................................................... 10

(六)诊断 ....................................................... 11

(七)创新与改进.................................................. 11

五、改成效........................................................ 12

(一)立了程诊改机制.......................................... 12

(二)立了程质量意识.......................................... 12

(三)程质稳步升............................................ 12

六、下步努方向.................................................. 13

(一)善质标准,提升师资平...............................  13

(二)进一步落实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细化质量控制点,实现质量过程全程监控,保障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13

(三)更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大力提高教学效果................................................................ 14

 (四)依托诊改平台,增强过程监控,探索多元化课程考核办法,形成更加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 14                                                        

(五)续提教学............................................ 14


一、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

类别:公共必修课

总课时:64 学时

1.课程定位与目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 是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确保高校政治稳定的“基础工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的基础上,本课程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课程开设情况

全校三年制高职第二学年及五年制高职第三学年开设本课程,每班每周2 学时。本课程现分为两学期进行,简称为“概论 1”和“概论 2”实际教学时间 64课时(根据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实训的安排可能会有差别)。学院本课程一律采取单班授课的方式,班级人数 多在45人左右。

3.课程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持续的课程建设,“概论”课程形成了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0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业教师9名,兼职教师1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助教1名。课程组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积极开展教师间结对帮扶工作,结成了“老帮青”、“青帮老”以及“中帮青”等互帮互学的对子,通过开展相互帮扶,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近几年的师资建设逐渐形成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表 1“概论”课程教学团队情况列表

姓名

性别

承担任务

类别

职称

仝新建

7个单班

专任教师

副教授

安丽华

12个单斑

专任教师

讲师

王科峰

11个单斑

专任教师

副教授

刘永良

11个单班

专任教师

副教授

薛存科

12个单班

专任教师

副教授

马进

3个单班

兼职教师

副教授

杨玉娥

7个单班

专任教师

讲师

晁阳

8个单班

专任教师

讲师

朱伟

8个单班

专任教师

讲师

陈雅茹

10个单班

专任教师

助教

4.课程教学条件

“概论”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已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精神,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教育部组织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专家统一编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教材内容紧跟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概论教研室为课程配备了一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四台电脑和相关的学科辅导书籍以及音像资料等,为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为各二级学院教室各教室均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一体机”教学设备,为教师备课、开展课程教学等提供了物质保障。

5.信息教学手段与资源

目前“概论”课程的信息教学资源有与各章节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视频、flash动画、蓝墨云班课平台等内容、形式以及载体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以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用于教学课堂和教学实践教学中,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课程建设获得荣誉

课程组的教师团队分别获得以下奖项:安丽华在2017年陕西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案评比活动中获的三等奖;马进在 2018年在陕西省高校思政课“大练兵”现场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陕西省思政课教学能手”荣誉称号。陈雅茹在学院“一体机”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安丽华老师指导四个学生项目组参加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

(二)诊改基础

1.课程建设成果

概论课程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经过课程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合格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目的,服从党的最新精神,紧跟形势”的课程特色,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本课程 2014 年已经建成为院级精品课,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平台以及数字教学资源。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发展,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2013 年我们建成院级精品课,2016 年我们根据形势发展和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课程标准,2017年末我们规划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2018 年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再一次随着新版教材的启用进行修订完善。

通过多年的持续化建设断完善该课程,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我们不断分析课程对应的人才培养需求,以课程体系为结合点,通过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及时进行课程问题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质量报告,以实现课程的持续化质量保障。

2.诊改基础

“概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如下

6 概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

二、总体设计

(一)目标链

“概论”课程阶段性目标主要以建成院级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主目标,完成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

课程目标链如图所示。

图示:课程目标链

 

 

 

 

 

 

 

 

 

 

 

 

 

 

 

 

 

 

 

 

 

 

 

 

 

 

 

 

 


(二)课程建设标准

以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 号)、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 号)以及《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2015年)为依据,建立了“概论”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三)质量改进螺旋

课程建设以内容质量改进螺旋为课程改革的原动力,以建立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课程质量改进螺旋,进行课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完善,努力构建针对课程质量提升的“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动态循环、诊断、创新、改进”的内部质量改进螺旋。(质量改进螺旋图示)

 

 

 

 

 

 

 

 

 


图示:质量改进螺旋

 

、建立“8 字”质量螺旋

开展诊改工作以来来“概论”课教学团队建立了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修订了新的课程标准,开展集体备课,开发了标准化教案,制定了课程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标准、学校二级院部教研室三级听课制度,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和常态化持续性自主诊断改进和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图示如下)

目标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为依据,建立概论课程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

组织实施:整体设计,明确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要素。依据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标准。

监测预警:是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实时采集并分析各类数据,将不满足预设条件的监测结果及时反馈,提出预警,制定改进措施,并将改进的内容增加到新的设计循环中。

诊断改进:通过现状和目标的比较,对照标准,检查质量控制要素,确定目标达成度,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确定新的目标标准。

激励创新:针对诊改发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推陈出新,激励鼓励达成目标。

四、课程自我诊改

(一)课程诊改的目标:以建设院级网络资源共享课为总目标,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教学资源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目标作为支撑。在课程培养目标中通过岗位调研,基于工作过程将岗位需求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包含:课程专家团队建设目标、校内兼职教师培养目标和外聘教师培养目标;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针对目前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主要包含: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目标。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二)课程诊改的标准:标准制定的文件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 号)。经过两学期、一学年的课程实施,按照“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储存—改进”的大循环及“监测—预警—改进”的小循环,对照诊改项目进行诊改分析,发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三)设计

1.优化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标准

围绕课程重新梳理课程组成要素: 课程调研报告、教学标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授课讲义、微视频、课后作业、学习谈论。根据课程设立观测点包含: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课程总体安排、课程分节重难点、作业、考核、教材选用、团队组成、教学设计、信息化手段、课程组织、教学方法等。

2.优化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标准

本课程现有知识点级资源14个教学章节,包括课堂课件、实践素材、视频教程、实践项目、拓展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若干个。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确定课程级资源的开发原则及培养目标;其次有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确定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即案例项目;再次由课次分解制定具体实例项目。

3.以学习标准作为课堂教学检测依据,实施课程质量监控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由课程组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负责人把握课程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形成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年度建设任务;将绩效考核纳入到课程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通过教学团队编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分析确定学生学习标准,按照课程目标设计达标考核办法;在教学中实时跟踪改进课堂教学状态,并将改进意见提交课程组;由课程负责人汇入到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规划之中。

4.建立课堂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实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改

逐步建立课程质量分析机制,以学期为单位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达标率和课程教学评测数据生成课程质量分析报告;以报告为依托,及时修正课程学习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基础,给出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并形成改进方案,及时反馈到课程学习标准。

(四)组织

课堂教学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专家团队、骨干教师、校内兼职教师、社会兼职教师组成。

教学团队人员组成及分工

 

(五)实施

1.实施要素

“概论”课程围绕: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进一步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加强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加快修订各类标准,主要完成课程标准的修订,包括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的修订、课程质量管控标准的修订等等;加强对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完成科学教学手段的设计与选择,主要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手段的实施等;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含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手段,应用实践课考核评分等。

2.实施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责任到人,分工组织明确,并设置验收要点和提交文档,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准时完成提交。

(六)诊断

“概论”课的课程诊改,围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和多元化考评体系四个方面为抓手,在教学建设及授课过程发现以下问题:

1、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专任教师 9人,数量尚不足,校内兼职教师偏少;专兼职教师60%以上均具有研究生学位;主讲教师大部分为中共党员、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表现良好;缺少高水平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每学年有以此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缺少教师脱产半脱产进修情况。

2、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各专业教学进程不一致,统一的课程教学计划难以同步;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说理不够透彻;教学案例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及时更新;教学课件美观度不够;部分专业班级作业完成率不高。

3、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普及,不能完全满足年轻学生的需要,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4、教学科研方面:经常性教研活动能够保证开展;已经统一授课计划与教案,但授课计划的科学性与教案的规范性尚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在教科研方面总体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七)创新与改进

1.厘清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知识体系结构

参考“概论”课的课程标准,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通过课程结构设计、知识点拆分、知识图谱绘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通过绘制课程鱼骨状知识图谱,方便学生了解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的关系,更加方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

2.重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重塑教学过程。以丰富的微视频为基础,课外组织学生对知识点提前学习,对案例学习,课内课堂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外学习效果进行讨论,教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

3.以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势教学资源

合理的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课内掌握学习教学知识点,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五、改进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课程诊改,现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训、教学监督保障制度建设、教科研成果、课程教学效果及评价等均已达到优秀指标要求。特别是引入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以来,使得教学效果的监测更加实时直观。总体来看经过两轮的课程诊改,我们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建立了课程诊改机制

根据教育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文件精神,对课程建设进行了设计,建立了课程目标链、标准链,建立了“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储存—改进”的大循环及“监测—预警—改进”的小循环的“8 字”螺旋的诊改机制,对课程质量进行实时监测。

(二)树立了课程质量意识

经过两轮的课程诊改,课程教学团队牢固树立了质量意识,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全方位对课程质量进行全面诊改和提升。课程质量也稳步提升。

(三)课程质量稳步提升

经过两轮的课程诊改,课程建设不仅建立并完善了课程规划、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库、集体备课制度、学生评教机制、课程质量预警机制,信息化教学从无到有。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院领导、督导听课整体评价好,学生评教普遍满意度大大提升。

六、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针对“概论”课的课程的自诊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后续我们将继续完善课程建设,主要在课程内容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课程团队能力提升一级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继续创新改进,大力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完善质量标准,提升师资水平

依据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整体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和教学团队教学水平,促进教研教改课题转化率。力争2020年之前每年教师培训人次占50%。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研教改、学术论文发表数每年保持在人均1篇以上;年均教学科研项目立项不少于2项。

(二)加强微课设计与制作,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以诊改为契机,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依托,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过程全程监控,及时诊断,及时诊改,确保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考核评估、质量保证等环节顺利进行。在课程设计与实施层面,进一步加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监测力度,扎实落实预警机制,明确质量监控点,强化检查、评价和反馈制度,有力推进课程质量保障。力求本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高职教育规律,符合专业特色及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特征,创建学生主体课堂。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数据支撑,以数据为支撑作为预警机制和优化基础。深度开发云教学的应用,促进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普及。作业布置率达到 100%,教师批改率不低于 80%,学生作业完成率达到90%。

(三)更新教学方法 ,进一步融合信息化手段。

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手段,探索移动学习平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大力提升教学效果。级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丰富教学形态,加强教学微视频、动画、教学案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基于云教学的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进,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教学的能力,向深度探究、思辨、互动的体验式课堂转化。加强过程性考核,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院

(四)改善教学以及教研条件,加快建设仿真实验室与录播教室。

在教学条件与保障方面,一方面,积极参与教学复核诊断,依托平台采集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报告,对教师的教学反馈等多方面动态监控,促进课程的过程性动态监控。另一方面,落实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建立优质、系统、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使得资源库能够及时有效的共享,并惠及100%课程组任课教师。加快建设仿真实验室与录播教室。努力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促进方案,提升教学的实践转向。创新课程的多元化考核办法,主要是探索形成课程考核机制。通过多元化考核办法实现课程考核评价由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向综合考核评价转变,更有效、客观的反应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