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活动 >> 正文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础》课程建设情况自诊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9-10 来源: 浏览次数:


一、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课程信息

1.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沈壮海、王易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月第8版。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适用所有专业一年级新生,只上一学期,学分为3学分,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课时,网络与实践课14课时。该课程主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2.课程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的持续课程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形成了一支适应课程建设需要,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1 课程教学团队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专业

1

许芳

41

研究生

讲师

法学

2

雷西发

58

本科

教授

哲学

3

董永哲

50

本科

副教授

法学

4

李浩杰

59

本科

副教授

哲学

5

郝渺

49

本科

讲师

哲学

6

张思远

37

研究生

讲师

法学

7

张芳

33

本科

讲师

思政教育

8

李毅

59

本科

助教

哲学

9

王雅男

33

研究生

讲师

法学

10

王芳

27

研究生

助教

思政教育

11

鲍怡菁

37

研究生

讲师

思政教育

 

3.课程教学条件

《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方面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了与该课程相配套,采用项目驱动,实现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构筑了多种实践教学,为该课程的实践保障,为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教学保障。

4.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资源

《基础》课程的信息教学资源有与各章节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flash动画、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资源以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用于教学课堂和教学实践教学中,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课程建设获得荣誉

课程组的教师团队获得的荣誉有:2018年陕西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案三等奖;2018年陕西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三等奖。 2018年度陕西省高职教学会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纪念改革开放40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奖;2018年度陕西职教协会论文三等奖及优秀奖;宝鸡市“正浩杯”诚信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基础教研室被评为2018年度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文明教研室”。

(二)诊改基础

1.课程负责人牵头,课程团队全员参与

该课程在20182月参与学院第一轮诊改,由课程负责人牵头,课程团队全员参与,启动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持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确保诊改工作顺利实施。

2.质量监控机制为诊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督导机制,构建全程、全方位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提升各部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工作水平,学院近年来建立起完整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即质量监控体系由学院、部门、教学科三级构成;纵向监控体系包括:学院领导小组听课监控,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例行教学检查,部门领导及督导的日常检查;横向监控体系包括:教学科相关领导随机听课,教学团队成员互相听课,教研活动。

3.多元质量评价体系为诊改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学院将在进一步规范三级监控、多元评价的基础上,创新评价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更加客观、科学的多元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为学院诊改试点提供客观依据。

4.学院智能化信息平台为诊改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学院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从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综合管理等方面,初步建成学院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平台,构建大数据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性、精准性的管理与服务,为智能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总体设计

(一)目标链

《基础》课程主要以应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主要目标,完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团队、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如下:图1

 

 







圆角矩形: 院级网络资源共享课





 


1:课程目标链

(二)标准链

课程的标准链主要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该课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和课程质量标准,保证该课程在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学团队培养、质量管控等方面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化提升。(如下:图2

2:课程标准链

(三)设置质量控制点

课程质量控制的基本要素质量控制点如表 2 所示:

2 课程质量控制点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

指标

标准

目标

预警


课程设计与实施

1.1课程定位

1.1.1名称





1..2代码





1.1.3教师授课情况





1.8建设目标





1.1.5课程类型





1.1.6课程性质





1.7建设基础





1.2课程内容

1.2.1课程内容整合修订

修订

修订

未修订


1.3课程组织

1.3.1总课时





1.3.2课程标准


1.3.3教学教案


1.3.4授课计划


1.4教学方法与手段

1.4.1提问和头脑风暴次数





1.4.2作业和测试次数

2

5

小于2


1.4.3答疑和讨论次数





1.4.4纸质作业次数

3

5

小于3


1.4.5过程性考核次数

2

3

小于2


1.4.6辅导答疑次数





教学团队

2.1基本情况

2.1.1专任教师





2.1.2双师素质

50%

60%

小于50%


2.2教学比赛

2.2.1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教学条件与资源

3.1教材选用与建设

3.1.1教材情况


3.2实践教学环节

3.2.1实训项目数





3.2.2开出项目数





3.3课程教学资源

3.3.1文本





3.3.2图形图像


3.3.3音频





3.3.4教材资源


3.3.5视频





教学效果

4.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4.1.1考勤情况

95%

100%

小于95%




4.1.2课堂满意度

85%

90%

小于85%


4.1.3督导评价

2

3

小于2


4.1.4调课次数

3

5

小于3


4.1.5学生评教

2

3

小于2


4.2课程教学效果

4.2.1及格率

85%

90%

小于85%


4.2.2优秀率(优良率)

10%

15%

小于10%


4.2.3期末考试平均成绩





4.2.4总评平均成绩





为确保本课程的建设无明显短板,共设置有18个质量控点。

(四)质量改进螺旋(“8” 字质量改进螺旋)

3、质量改进螺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螺旋具体内容如下:

1.目标: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规划,不断提高该课程的建设质量;

2.标准:从课程建设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资源建设标准、课程质量标准等4个方面,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作为课程建设完成后验收达标标准。

3.设计:课程建设目标为院级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按照院级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标准进行诊改设计。

4.组织:学院统筹制定建设目标,思政部制定课程建设目标,基础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实现课程建设目标。

5.实施: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及时监测教学效果,一旦发现学生满意度不达标或评价效果不理想,由思政部牵头,教研室会同课程团队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改进教学实施和评价环节,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6.动态循环:

1)监测:利用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现代化信息采集平台,适时监测到课率、好评率和学生满意度,发现数据异常,及时分析原因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措施。

2)预警:对发现的问题,应提高警惕,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如有必要,需及时进行改进。

3)修正:对于教学督导和学生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研室和教学团队,及时进行修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7.诊断:围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和多元化考评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诊断。

8.激励与学习:学院激励机制: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规划,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奖励办法;思政部激励机制: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十三五规划,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评优评先办法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奖励办法;教研室激励机制;学院组织的各项相关培训学习;

系部、教研室组织的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会等;

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学习;完成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取得教学、科研成果

 

8.创新与改进:在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工作能力强、贡献大、表现突出的课程团队成员,按照学校有关奖励办法进行表彰奖励。鼓励课程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取得新突破。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进一步改进课程建设目标和建设质量标准,优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加强组织实施和过程监控,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

三、自我诊断与改进

(一)目标

以《基础》课程建设应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为目标,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教学资源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目标作为支撑。在课程培养目标中通过岗位调研,基于工作过程将岗位需求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包含:课程专家团队建设目标、校内兼职教师培养目标和外聘教师培养目标;信息化建设目标主要针对目前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主要包含: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目标。

(二)标准

如在引入新课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层次,仅凭借教材和自己的主观想象来进行设计,没有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无法达到师生对知识的共鸣效果,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没有很好地找到学生生产学习动机的兴奋点,部分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设计

1.优化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标准

围绕课程重新梳理课程组成要素: 课程调研报告、教学标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授课讲义、微视频、课后作业、学习谈论。根据课程设立观测点包含: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课程总体安排、课程分节重难点、作业、考核、教材选用、团队组成、教学设计、信息化手段、课程组织、教学方法等。

2.优化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标准

本课程现有知识点级资源6个教学单元(6章),包括课堂课件、实践素材、视频教程、实践项目、拓展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若干个,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确定课程级资源的开发原则及培养目标;其次有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确定各个专题级的教学目标,即案例项目;再次,由专题分解制定具体实例项目。

3.以学习标准作为课堂教学检测依据,实施课程质量监控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由课程组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课程负责人把握课程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形成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年度建设任务;将绩效考核纳入到课程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通过教学团队编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分析确定学生学习标准,按照课程目标设计达标考核办法;在教学中实时跟踪改进课堂教学状态,并将改进意见提交课程组;由课程负责人汇入到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规划之中。

4.建立课堂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实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改

逐步建立课程质量分析机制,以学期为单位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达标率和课程教学评测数据生成课程质量分析报告;以报告为依托,及时修正课程学习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基础,给出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并形成改进方案,及时反馈到课程学习标准。

(四)组织

课堂教学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专家团队、骨干教师、校内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组成。

课程教学团队具体分工责任表:

姓名

职 务

备注

许芳

教研室主任

课程主持负责人

宝职院

雷西发

专职教师

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宝职院

张思远

专职骨干教师

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宝职院

王雅男

专职骨干教师

修订课程标准

宝职院

王芳

专职骨干教师

完善授课计划

宝职院

董永哲

专职骨干教师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

宝职院

郝渺

专职骨干教师

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宝职院

寇存绪

外聘教师

检验课程与实际情境对接效果

宝鸡监狱

苏永康

外聘教师

跟踪教学实践动态

宝鸡中院

(五)实施

1.实施要素

《基础》课程围绕: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实训条件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优化,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修订各类标准,主要完成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的修订,课程质量管控标准的修订;加强教学组织实施,主要完成教学手段的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手段的实施等;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含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手段,应用实践课考核等。

2.实施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责任到人,分工组织明确,并设置验收要点和提交文档,按照时间节点要求。

 

 

 

六)诊断

《基础》课程诊改,围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和多元化考评体系四个方面为抓手,在教学建设及授课过程发现以下问题:

1.教学资源有效性较差,在教学中应用不得当

目前课程资源文字类型占绝大多部分,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使用要求,尤其对于一些案例讲解过于简单讲不透彻,在教学中难以满足学生课外学习使用;一些视频教学太长,教学内容多、实践跨度大,学习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2.教材不能有效应用

《基础》课程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国家统编教材,教材内容理论强案例少,为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需要进行合理统筹规划。

3.教师所带班级过多,不能有效组织课程教学

《基础》课程教学按照单班教学,每位教师班级数量过多,教学有效组织及反馈难度大。

4.教学案例陈旧,学习动力不足

《基础》课程内容更新日新月异,时事政策不断在增加,对现有教学案例进行甄别,通过提高案例的有用性、趣味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5.课程考核标准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标准单一。

(七)创新与改进

1.厘清课程建设思路,规范课程知识体系结构

参考《基础》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通过课程结构设计、知识点拆分、知识图谱绘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通过绘制课程鱼骨状知识图谱,方便学生了解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的关系,更加方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

2.重塑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重塑教学过程。以丰富的微视频为基础,课外组织学生对知识点提前学习,对案例学习,课内课堂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外学习效果进行讨论,教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

3.以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势教学资源

合理的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课内掌握学习教学知识点,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新目标)

针对《基础》课程的自诊内容,后续将继续完善课程建设,主要在课程内容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课程团队能力提升一级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继续创新改进,大力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诊改工作常态化:建立课程标准与质量控制实施各项细则

以诊改为契机,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依托,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过程全程监控,及时诊断,及时诊改,确保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考核评估、质量保证等环节顺利进行。

(二)课程资源高效化:在应用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树立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通过应用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重新梳理教学资源,按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升级,及时补充典型案例和全新的辅助教学素材,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三)思政特点鲜明化:提高课程的内容质量,以学生实际需求为课程建设出发点;

(四)课程考核多元化:探索多元化课程考核办法,形成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创新课程的多元化考核办法,主要是探索形成课程考核机制。通过多元化考核办法实现课程考核评价由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向综合考核评价转变,更有效、客观的反应教学效